一起聊聊团队协同

有段时间没跑步了,running Page 上的记录还停留在上个月的11号。今天心血来潮想把荒废40多天的跑步再拯救一下。

开始跑的时候是听纯音乐的,中间突然想到 yihong 大佬会跑步的时候听一些播客,就打开小宇宙听了最近的一期 科技双眼啤 ,主题是 一起聊聊团队协同(ft.陈皓 - MegaEase 创始人),跑完播客大约还有一个小时左右才结束,就绕着小区一直走,期间看到有个人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练萧,想上去聊两句又怕打扰他,想等他练完再去搭讪的,可惜又绕了两圈之后他已经回家了,不过同住一个小区之后大概率还是可以遇到的,因为不止一次听他练习了。

slack和飞书最大的不同回顾

飞书是先把人拉完了再建群,slack倾向于建立一个channel,再去拉人。
更普遍的现象是群为了临时的某件事情而生成,当事情完成以后更多的是水一些无关话题,
而很多群里的成员是一样的。
而Channel的话题性更强,更加聚焦于一个话题在接下来也能保持一直有意义下去,而不是
一闪即逝。

组织文化驱动了产品功能

良好的协作工具应该是为了促进团队的工作效率而被推广的,国内的IM产品诸如飞书、企业微信的一些功能体现了企业于工作者之间的隔阂,比如撤回功能,很多产品是可以看到谁在什么时候撤回了一句话,并且撤回是有时效的,比如过了两天的信息就无法撤回了。另外一些产品是无痕撤回,并且可以直接编辑原文。
两种产品体现了使用者之间的信任问题,前者表现出互相不信任,聊天记录在未来被用于追溯当时说过什么,呈堂证供,而不是纯粹地作为记录供查阅。

开会的目的

会议应当是高效共识某个议题(Proposal),而会议主持者应当在文档中把方案准备详尽,会议简短而高效。Google的会议时长为30分钟左右,前10分钟大家看资料(议题),有问题直接提问。只有一个话题而不给方案的会议很多时间都浪费在讨论上了,这是十分低效的。

分享

组织文化驱动了产品功能,是组织文化最终选择了产品,也是组织文化最终缔造了产品。一个原本内向不善表达的人融入了一个乐于分享的团队,他的性格会在潜移默化之间收到影响,而更有可能变成一个分享者,长期处于一个极度内耗的团队不利于个人发展,引用无间道里的“环境改变个人,个人是很难改变环境的“;Google的周五是不工作的,大家会share自己的工作成果,以及自己觉得满意的作品。

好的协同工具

异步协作是个比较理想的状态,部分团队会使用email进行交流。
GitHub可以多人同时编写同一份代码,PR,Review流程使得协同效率非常高,并且可以看到每个人都做了什么,过程是如何的。
Figma可以实时看到设计者的操作。

知识摄取类似于地图

知识获取并非是顺序的,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点然后去扩展它。

作者

Ginta

发布于

2022-11-22

更新于

2023-12-13

许可协议

评论